在牙周疾病的非手术治疗中,牙周刮治(Periodontal Curettage)与牙龈刮治(Gingival Curettage)是两种常被混淆但在治疗目的、操作层面、适应症及疗效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的技术手段,理解二者的不同不仅有助于临床操作的规范性,也有助于提升患者对治疗方案的理解与依从性,本文将从定义、操作方法、适应症、治疗目标、生理影响及临床效果等方面深入探讨两者的区别。
一、定义与治疗目标的区别
牙周刮治,是指通过特殊器械(如牙周刮匙)深入牙周袋,对牙根表面的菌斑、生物膜、牙石以及被感染的牙骨质进行清除,其主要目的是去除导致牙周组织炎症的感染源,并促进牙周组织的再附着与修复。
牙龈刮治,则主要着眼于牙龈壁的治疗,指通过器械或药物手段,清除牙龈袋内的发炎肉芽组织、坏死上皮或变性的结缔组织,意在控制局部炎症、促进牙龈组织愈合,这种治疗并不针对牙根表面,而是聚焦于软组织本身。
简而言之,牙周刮治重在“刮净牙根”,牙龈刮治则重在“刮净牙龈”。
二、操作层面与技术手法的差异
在临床操作中,牙周刮治多采用牙周刮匙或超声洁治器深入牙周袋底部,机械性去除牙根表面的沉积物和感染组织,此过程对操作精度要求较高,需避免造成牙骨质的过度去除。
而牙龈刮治则主要通过手工刮匙或电刀、激光等方式,刮除牙龈袋内壁的坏死组织,通常为浅层操作,不涉及牙根表面处理,由于这一过程主要针对软组织,因此对牙齿本身结构影响较小。
需要指出的是,在过去牙龈刮治常与牙周刮治联合使用,但在现代牙周治疗理念中,其独立使用的临床价值正被重新评估。
三、适应症的不同
牙周刮治适用于牙周袋深度超过3mm,有明显牙石、根面污垢、牙龈出血、牙周附着丧失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它是牙周炎基础治疗的核心手段之一,尤其在非手术期尤为重要。
而牙龈刮治则常用于浅表牙龈炎、术前准备或某些特定人群的炎症控制,或作为牙周治疗的辅助手段,在现代牙周学中,牙龈刮治不再被作为主流治疗推荐,更多用于特定条件下的短期控制。
四、组织学变化与治疗机制
在组织水平上,牙周刮治后的根面暴露会引发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纤维生成,有助于牙周支持组织的重建,其治疗机制基于对病变组织及刺激因子的全面清除,以实现附着上皮的再附着。
相较而言,牙龈刮治主要通过清除炎症组织,降低局部炎症负荷,促进健康牙龈的再生,由于不涉及根面处理,其对牙周附着的恢复能力相对有限。
从这一层面来看,牙周刮治不仅具备清除感染的作用,更具有yiding的修复和再附着潜力;而牙龈刮治则更偏向于表层炎症控制与短期疗效。
五、治疗效果与预后比较
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牙周刮治对改善临床附着水平、降低牙周袋深度、减少出血指数具有显著效果,其疗效在慢性牙周炎、糖尿病牙周病患者中均有良好体现。
反观牙龈刮治,其疗效主要体现在炎症的初步控制,但对牙周袋深度与临床附着水平改善的作用相对有限,因此在现代治疗中,单纯使用牙龈刮治的情况已逐步减少。
此外,若牙龈刮治操作不当,可能损伤健康组织,引发附着丧失或牙龈退缩。
六、临床选择与治疗策略
在治疗策略上,应以牙周炎的严重程度、牙周袋深度及患者全身状况为依据,对于牙周袋深、伴有根面沉积的病例,应优先选择牙周刮治;而在牙龈炎或轻度附着丧失者,可考虑配合牙龈刮治,以增强软组织愈合。
在临床实践中,也有学者主张在特定阶段联合应用牙周刮治与牙龈刮治,以实现炎症控制与组织恢复的双重目标。
七、现代治疗观念下的地位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牙周生物学及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现代牙周治疗更加强调控制性清创(Debridement)而非“刮净”,从而zui大限度减少组织损伤,促进天然修复机制的激活。
在这一理念下,牙龈刮治作为一种较为激烈的软组织处理手段,其独立应用受到质疑,越来越多的牙周治疗方案倾向于在超声洁治和手动根面清洁的基础上,辅以激光、药物等非侵入式治疗,替代传统牙龈刮治。
提示:
综上所述,牙周刮治与牙龈刮治在治疗目的、操作方式、适应症及临床效果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牙周刮治强调对牙根表面病变的深度清除,是慢性牙周炎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而牙龈刮治侧重软组织处理,主要用于炎症控制与辅助手段,在现代牙周治疗策略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与搭配,以实现zui佳的治疗效果与组织愈合,随着牙周病理机制与微创理念的不断深化,未来的非手术治疗将更重视精准、温和与生物学导向的技术融合。